2007年12月22日

拜託,不要逼我做選擇!

你常常下不了決定嗎?或者在別人眼中你做事總是虎頭蛇尾,心中多想反駁大家對你的指責,但自己卻對自個兒的三分鐘熱度沒有辦法,一直無法好好做完一件事情;這本書簡直就像是一個人生階段的指引,我感到幸運現在遇見了這本書,給了我很多方向與啟發。
特別的是,裡頭寫了很多方法,與我為了解決個人問題去釐清而得到的方法不謀而合,而時間剛好就在遇見這本書前不到一個月,很妙!哪些方法不謀而合呢?下一篇寫給你知。這篇先寫這本書大概在講什麼,如果你和我一樣感到有趣,甚至有那種他鄉遇故知的那種雀躍,大家來分享吧。

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

口做選擇不等於失去。你不是「只能」要一種事物,選項,只要你學會如何「聚焦」。
口每一次選四種口味(熱情/興趣),同時嘗試。「四」是個有趣的數字,你覺得四種似乎夠豐富,但又不至於超過負荷。將來你可以換口味,隨你高與要全部都換新或者只換一種。
口也許你總想找到一種 「完美組合」,但你一直找不到(很可能並不存在所謂完美的組合),不過你已經學會了做選擇,學會了刪去,最重要的是:你做出了決定,而且測試了你的熱情。

  Marrgaret Lobenstine在書中下了個定義創造了個新名詞,叫「多面向發展的文藝復興人(The Renaissance Soul)。」書裡是這麼描述的:「約當十四世紀早期到十六世紀晚期的歐洲,興起了一股強調人類個別主體性及自我表達的觀念。在這之前的中世紀,主流哲學認為,個人存在的最高目的,是為自己永恆的靈魂祈禱,確保死後有生命,並接受塵世的宿命;但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王再這樣認為。文藝後興時期對於個人潛力迷戀,激發出一股志在探究與實驗的精神。這時期的閃耀人物勇闖未知之境;嘗試新型態的政府組織方式;針對植物、動物和自然元素進行科學研究、發明火槍與印刷術等新科技;藝術上的成就達到令人目眩神迷的高度。
  文藝復興時代要求世人成為一種能貼近時代勇敢氣息的新人類。這個新理想緣於義大利建築師暨藝術理論家亞伯提(Leon Battista Alberti, 1404-72)的著作,他大膽宣稱「只要有心,人皆全能」。亞伯提稱這類多才多藝的人為Uoma Universale,意即「全人」,但這個詞彙在史經中被稱為「文藝復興人」。說文藝復興人「多才多藝,面面俱到」是低佔了他們。文藝復與人需要發展出自己對於自然科學與哲學的理解(這項要求對大部竹的現代人來說是一大難事),同時又要在體能、藝術追求和儒雅的交談之道等方面有所成就。
  有些多面向發展的文藝復興人(不論男女),確實體現了亞伯提所主張的「全能」。大部分人會先想到達文西(Leonard Odavinlci, 1452-1519)。不錯,達文西創作出了舉世知名的畫作(蒙娜麗莎的微笑)和輝煌壁畫(最後晚餐),他也研讀地理、水力學、舌樂、雕塑和植物學。他還建造運河,並設計腳踏車、樂器、尖端武器與戰鬥器械。此外,他對人體解剖學的理解程度讓人驚訝。
  另一個絕佳例子是伊莎貝拉.德斯特女侯爵(Isabellada d'Este, 1474-1539)。這個文藝復興人,在文夫死後繼位為義大利孟杜瓦領主,展現傑出的政治天分。她還成立了一所言年女子學院,擁有令人佩服的藝術收藏,能彈奏魯特琴,會說希臘語和拉丁語。她寫過將近兩千封討論政治與戰爭的信件。從內容來看簡直可以稱呼她為歷史學家了,而這足她那時代的女性只能想望卻無從擁有的頭銜。
  還有英國政治家托瑪斯。摩爾爵士(Sir Thomas More, 1478-1535)。他在宗教的召喚與政治生涯之間掙扎,而他做了現今我們這種人很自然也會做的事:他先做其中一項。再做另一項。他先在修道院隱遁了幾年,然後現身。成為傑出的公僕。他擔任倫敦的代理執行官,照顧窮人,協助解決羊毛交易爭端,並在一五一七年發生於倫敦、因抗議外國人而起的暴動事件中擔任斡旋要角,平息怒火。另外,他出版了幾本重要的翻譯作品以反他的傳世名著《烏托邦》(Utopia)。最後,摩爾由於反對亨利八世擔任英格蘭教會領袖而遭到砍頭處死。他去世四百年後,又扮演了一個新角色。在一,九三五年由當時教宗庇護十一世(Pope Pius XI)冊封為聖徒。
  不是出生於文藝復興時代的人,也能成為一個多面向發展的文藝復與人。我最喜愛的箇中典範,事實上是來自美國殖民地時代的班哲明。富蘭克林(Benjamin Franklin)。他是書家、發明家、作家、外交家,他並且融台了文藝復興人的無窮好奇心與腳踏實地、相信有志竟成的美國精神。」

此段文章截取於「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」P.14~P.16。

沒有留言: